close

        發燒應該是每個小朋友從小到大都會碰到的問題,每個家長處理的方式都不一樣,有些家長對於發燒過於焦慮,所以過度使用發燒藥,有些家長是採用自然療法,不管小朋友怎麼燒,一律不給退燒藥,這兩種做法各有什麼好壞處呢?我分析給大家聽。

以前應該就跟大家介紹過了,耳溫38度以上才叫做發燒,雖然小朋友平常體溫都在36-37度中間,可是生病吃了退燒藥,體溫只會降回37-38度中間,其實已經算是退燒了,因為沒有回到平常的正常體溫(36-37度),家長誤以為還在發燒,繼續給寶寶吃退燒藥,這就變成過度使用了。

另外一種家長,因為吃了退燒藥,過了30分鐘燒還沒有退,所以又給了第二種退燒藥,最後體溫降到35度以下,這樣也不好,通常口服退燒藥,作用時間大概要1-2個小時,所以”退燒是需要時間等待的”也有家長因為擔心發燒,藥袋上面寫兩次退燒藥要間隔六個小時以上才能使用,六個小時未到又發燒了,家長就給了第二次,這樣藥物很容易出現中毒的副作用。

        過度使用退燒藥,最需要擔心肝腎的負擔,像ibuprofen這一類的退燒藥,過度使用除了體溫會降太低以外,很容易引起腹痛以及胃出血的副作用,至於有些醫師喜歡規律給小孩吃退燒藥,這樣有兩個壞處:

一個觀念就是發燒是身體在打仗的自然反應,規律吃退燒藥,其實會影響到某些免疫功能,另外一個概念就是,發燒可以用來觀察疾病的趨勢,如果小朋友本來六個小時發燒一次,之後慢慢延長成八個小時或是十二小時發燒一次,這代表病程快要結束了,家長比較可以安心,反之,如果本來八小時發燒一次,變成六小時或是四小時就發燒,這樣疾病可能往嚴重的方向前進,家長就需要小心,規律吃退燒藥的後果,就是不容易觀察發燒的型態,有時候會延誤病情。

        另外一種家長作法,因為相信發燒給退燒藥會抑制免疫功能,所以不給小朋友吃退燒藥(家長單純的想法:退燒藥=>免疫功能下降=>容易重症),其實退燒藥沒有這麼誇張的作用,如果有的話,仿單應該加註”因感染引起的發燒,禁止使用退燒藥”這類警語吧?其實我認為”發燒活力很好的小孩可以不需使用退燒藥,但是對於發燒活力不佳的小孩,不給退燒藥可能有兩個壞處,發燒造成小孩不舒服,食慾會變不好,這樣造成脫水的可能性會增加,最後反而需要打點滴的機會會上升,看診時醫師都會根據小孩退燒後,”活動力有沒有下降”來判定有重症的可能性,小孩一直在發燒中,活動力因為發燒下降,這時候就變得很難評估,我碰過很多因為這樣延誤病情的家長,後來都自責不已。    

我認為發燒藥的使用,過與不及都不好,小朋友因為發燒不舒服,不吃也不喝,活動力也下降,適度給予退燒藥是比較合適的作法,對於發燒過於擔心的家長,過度使用退燒藥也不好,希望這篇文章可以提供家長正確的作法。

 

★此為個人著作,請勿複製歡迎轉載跟分享請註明出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兒科陳俊仁醫師 的頭像
    小兒科陳俊仁醫師

    小兒科陳俊仁醫師的部落格

    小兒科陳俊仁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