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爸爸媽媽或是某些醫師,以為看到膿鼻涕、黃鼻涕或是綠鼻涕,會認為是細菌感染的症狀,而不是單純的感冒而已,就會開始使用抗生素,其實這樣的觀念通常是錯誤的!

其實一般的感冒病毒引起的感染,症狀大概會持續七到十天,到了後面的恢復期,就可能出現黃膿鼻涕或是綠鼻涕,這是疾病的自然過程不代表看到黃膿鼻涕或是綠鼻涕,就是細菌感染,也不能診斷就是鼻竇炎,這個時候使用抗生素,根據研究發現,通常是壞處大於好處。

小兒科陳俊仁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打疫苗是每個小朋友成長必經的過程,爸爸媽媽對疫苗施打常常有很多疑問,現在就針對常見的問題做解答。

 

小兒科陳俊仁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年到了這個時候,都是流感疫苗施打的季節,很多家長都會問我要不要施打?其實家長不想施打的理由大概有兩種:一種是覺得打了效果不好,另一種是擔心安全性的問題。

 先來說說打疫苗的效果好了,家長常提出的問題如下:

小兒科陳俊仁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常有爸爸媽媽在門診問我:「年紀多大可以使用學步車呢?」,或是「要不要學步車呢?」,其實目前兒科醫師的看法是不要使用學步車,先來說說為什麼好了,使用學步車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寶寶學習走路,有研究指出使用學步車的寶寶,比起沒有用學步車的寶寶,學會走路反而會慢一個月,因為學步車會妨礙肌肉的發展,本來走路要靠這些肌肉的訓練,結果你使用學步車幫助他,反而讓他發育變慢,此外,走路的肌肉跟關節還沒有準備好,就讓寶寶靠學步車走路,可能會造成走路的姿勢錯誤或是影響到關節,這都對小寶寶不好。

        除了會影響寶寶的發展之外,反對學步車最大的原因還是會擔心意外傷害,當一個寶寶開始有移動能力的時候,代表他隨時可能會出現意外傷害,常常出現寶寶掉落樓梯、水池或是被燙傷等意外事件,所以呢!根本不需要給寶寶使用學步車,該學會走路時就會自己走路了。

小兒科陳俊仁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多家長到門診來接種疫苗,常常會問到:「我的小孩怎麼一顆牙齒都不長?這樣有沒有問題啊?」,不然就是:「要不要補充鈣啊?怎麼牙齒都不長?」

      先來看看嬰幼兒牙齒正常的發展!下面是從網路上找到的發展圖(引用自https://www.tfairy.com/images/toothDevelopment.jpg),很抱歉沒有中文版的,不過我會附上翻譯給大家看

小兒科陳俊仁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多家長發現第一胎寶寶是個過敏兒以後心裡常常會出現愧疚感懷第二胎寶寶時就會特別擔心很怕又生出過敏兒出來就會有媽媽問我有沒有吃什麼東西可以讓寶寶以後比較不會過敏啊

     下面這篇研究或許可以給大家參考我們知道花生牛奶小麥都是兒童常見過敏的食物美國有位學者發現懷孕的媽媽服用較多的花生牛奶跟小麥結果生出來的小孩有比較少的過敏跟氣喘發生率。」

小兒科陳俊仁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多家長為了家中的小寶寶每天家裡打掃的乾乾淨淨小朋友開始東摸摸西摸摸就趕緊幫小朋友東擦擦西擦擦,也不讓寶寶靠近動物,媽媽身上常常放著一瓶乾洗手包包裡總是一堆可以清潔跟消毒的東西,難道這樣子真的比較好嗎? 

      之前很多研究可能可以提供大家不一樣的想法

小兒科陳俊仁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急診上班常常接到焦急的家長打電話來詢問,小朋友的狀況怎樣怎樣,需要帶到急診看醫師嗎?還是可以在家中觀察就好?基本上沒看到小朋友本人,我們很難做正確的判斷,但是如果出現下面這幾種情況,還是帶來給醫師看一下比較好。

(1). 退燒的時候活力不好:通常活力不好代表可能是嚴重疾病,發燒本身會造成小朋友不舒服,所以活力會比較差,可是退燒之後,活力應該恢復正常,會起來看電視或玩耍,如果退燒之後還是躺在床上一直睡覺,或是看起來活力不太好,可能就要小心。

小兒科陳俊仁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常有爸媽在門診問我?到底小朋友生病是哪一種病毒或是細菌感染造成的?其實這個問題有一點難回答,光是會引起一般感冒的病毒就有兩百多種,症狀看起來都很類似,所以想要依據兒童的症狀來猜測是哪一種病毒,通常沒辦法。不過有些病毒的症狀很特殊,最為大家知道的就是腸病毒,腸病毒引起的咽峽炎,是以嘴巴潰瘍作表現,臨床上只有兩種病毒會有這樣的表現,所以醫師只要根據這個症狀就可以診斷腸病毒了,另外最近在流行腺病毒,腺病毒的特徵很像一般感冒,但是小朋友很容易高燒39℃以上,有些會合併結膜發炎,如果有類似的症狀在加上流行病學,醫師也會推測"可能"是腺病毒感染,不過確定診斷就需要實驗室的輔助。

      另外很多小孩住院之後,因為懷疑細菌感染接受抗生素治療,也有很多父母會問我是哪隻細菌感染?雖然我們都有做培養,不過培養跟種花種草一樣,如果長得快一點,一兩天後培養結果就會出來,如果長得慢一點,可能就會等到七天,不過種花種草也可能會種到死掉,臨床上培養出來的機率不過一到兩成,不過醫師在意的是治療有效,即使無法確定是哪隻細菌造成的,只要抗生素有效就好,我還會跟家屬說,長不出來代表身體裡面的病菌比較少,培養出來反而代表嚴重度比較高。    所以家長不用執著一定要知道是哪隻細菌病毒引起的疾病,通常很難確定,應該要在意的是治療有沒有效果。 

小兒科陳俊仁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曾幾何時,類固醇這個藥物好像成了毒蛇猛獸一樣,很多家長聽說要使用類固醇都覺得不可置信,好像醫師想給小孩吃毒藥一樣,甚至有些家長會偷偷把醫師開的類固醇偷偷拿掉,所以我來談一下類固醇的正確概念。 

先來講講類固醇的副作用好了副作用的發生通常跟用量多寡和使用時間長短有關,用量愈大,使用時間愈久,則副作用出現的機會越高,比較常見的副作用包括:皮膚變薄、微血管擴張;骨質疏鬆;胃或十二指腸潰瘍;多毛症;粉刺;電解質不平衡(鈉滯留、水腫);青光眼;白內障;生長遲滯;次發性無月經;高血糖;高血脂庫欣氏症狀,如月亮臉(moon face)、水牛肩、青蛙肚。 

小兒科陳俊仁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